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中华小说网

第12章

老师父说:&ldo;我们庙里的规矩可与窑子里不同。

窑子里妓女到了十五六岁,就要逼令他改装,以后好做生意。

庙里留客本是件犯私的事,只因祖上传下来:年轻的人,都要搽粉抹胭脂应酬客人,其中便有难于严禁之处,恐怕伤犯客人面子。

前几十年还是暗的,渐渐的近来,就有点大明大白的了。

然而也还是个半暗的事。

您只可同华云(引者注:庙里的一位漂亮尼姑)商量着办,倘若自己愿意,我们断不过问的。

&ldo;但是有一件不能不说,在先也是本庙里传下来的规矩,因为这比丘尼本应该是童贞女的事,不应该沾染红尘;在别的庙里犯了这事,就应逐出庙去,不再收留,惟我们这庙不能打这个官话欺人。

可是也有一点分别:若是童女呢,一切衣服用度,均是庙里供给,别人的衣服,童女也可以穿,别人的物件,童女也可以用。

若一染尘事,他就算犯规的人了,一切衣服等项,俱得自己出钱制买,并且每月还须津贴庙里的用项。

若是有修造房屋等事,也须摊在他们几个染尘人的身上。

因为庙里本没有香火田,又没有缘簿,但凡人家写缘簿的,自然都写在那清修的庙里去,谁肯写在这半清不浑的庙里呢?您还不知道吗?况且初次染尘,必须大大的写笔功德钱,这钱谁也不能得,收在公账上应用。

&rdo;

这里的老师父主动声明不讲官话,因为官话代表了正式规则,而正式规则是不能给当事的双方提供利益的,私下说明的潜规则却能在交易中为双方创造福利。

这里的&ldo;官话&rdo;与上一个故事稍有不同。

在我的阅读范围里,&ldo;官话&rdo;这个词最早出现于明末的《二刻拍案惊奇》,其涵义近似如今的&ldo;普通话&rdo;。

以&ldo;官话&rdo;比喻官方的正式规则,这种用法初见于段光清写的《镜湖自撰年谱》。

到清末《老残游记》的写作时代(1903年‐‐1906年),这种比喻又扩展出泛指各种正式规则的意思,宗教界的正式规则也收在其中了。

不过这么说有点冒失:明清的宗教界也在官府的严格管理之下,宗教界的领导也有官授的品级,也用官授的大印,如同我们熟悉的处级道士、局级和尚一样。

即使当群众级的和尚道士,也需要向官府报批备案,官府收了钱,发了度牒,和尚道士才算当上了。

这样说来,宗教界的正式规则早已染上官场规则的色彩,并不是后来扩展进去的。

还有一点提请读者注意:老师父的实话透彻地分析了正式规则向潜规则转化的成本和收益。

如此一转,庙就成了半清不浑的庙,虔诚的信徒不愿意在此施舍了,正式规则所能提供的收益自然减少。

这就是损失。

为了补偿损失,想在潜规则中获益的人就要大大地写一笔功德钱。

倘若这笔钱给得少,不足以补偿转入潜规则的损失,谁肯放弃正式规则和官话呢?如果给得不少,那么,在这种转变中,当事双方都是受益者,承受损失的是宗教界的清誉。

当然这是整体利益的事,也是官府的事,本庙和本人先赚了才是要紧。

以上两个故事都是不讲官话的,也有坚持讲官话的故事。

譬如《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八十回,讲到一个在河道上把关收税的小官,揪住四川学政(主管教育的副省长)贩卖良家女子的把柄不放,咬定了官话,无论怎么求情行贿都不改口的故事。

这位小官倒不是什么正人君子,学政过去害过他,他想报一箭之仇,所谓&ldo;官报私仇&rdo;。

在那个故事里,小官坚持说官话,同样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规则体系,难得的是,他在得逞之时也解救了七十余位姑娘。

自然也有反过来的可能:如果他的脾气不那么大,收一笔银子就改了口,他和学政就可以在潜规则中双赢,倒霉的则是那七十余位姑娘。

官话通常比较好听,因为它所代表的正式规范考虑到了&ldo;水可载舟、亦可覆舟&rdo;,不太敢玩水。

相邻小说
“被 自 杀”的真相  赛车甜心  试图在后宫开奶茶店  有狐临门  还能孩子多久  极品牡羊男人  预约世纪婚礼  从善  双面胶/东北婆婆和上海媳妇的战争  男女暧昧篇  在修真界开宠物店  订作豪门婚礼  天刀穿越记:这波很天香  [基建]我儿秦始皇  柔软关系  眼里怨你梦里念你  魔剑奇缘之步步诛仙  蠢鱼萌化历程  只要总裁抱得牢[娱乐圈]  全世界跪求我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