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中华小说网

第172章

不过,比起琉球和安南来,朝鲜人更有一种中华文化继承者的心态,虽然同样都是“事大”

与“朝觐”

,朝鲜人仍然觉得,只有自己坚持了中华正宗,只要琉球和安南使者的衣冠打扮稍稍偏向满清,就打心眼里看不起。

徐浩修,对安南使团的君臣在朝觐时候穿了满清服装异常不满,就明知故问的讽刺,“贵国冠服本欲满洲同乎?”

安南人回答说,以内皇上表彰我们国王亲自来朝觐,所以,特别送给车服,我们奉命在北京朝拜的时候使用,归国反途中在穿回本来的衣服,这种衣服不过是一时权宜而已。

本来这是当时安南人小心翼翼的策略,但是,在徐浩修“政治正确”

式的故意追问下,据说安南人也面有愧色。

对于虽然穿着大明衣冠的琉球人、缅甸人等等,尽管穿着并无可挑剔,但朝鲜的使者觉得他们的文化不是那么正宗,金正中就很鄙夷地批评琉球人,说他们轻薄狡诈,不够谨厚。

而缅甸人则是三国孟获的遗种,他们穿蟒布衣服,但头不戴冠帽,梳了两髻,极可笑。

说起来,朝鲜人在穿衣戴帽上面,好像显得相当苛刻和自负,他们面对琉球和安南有一种居高临下,甚至面对清国人也一样从心底里透出不屑,当有汉族文人询问,“(朝鲜)使臣不加帽而所以戴貂皮者,何制也?”

金正中就很骄傲地回答,这是中华就职,你没有听说过吧?

当中国士大夫称赞他们是衣冠之国,他们又故意反问中国衣冠究竟来自何代。

像朴思浩就是这样,和汉族文人一起聊天,偏偏哪壶不开提哪壶,故意挑衅地说,你们清国的帽子、狭袖,竟然用于朝贺宴享祭祀征战燕居,那么这是中华之制吗?

高朋满座面面相觑,只好尴尬地回答:这不是唐宋明遗制,是清国之制。

这时,朝鲜使者心理得到极大的自我满足,汉族中国人的心里却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五、汉族妇女服饰:边缘的模糊

和外国使者的衣冠一样,满清妇女的服饰有时也会成为激活汉族历史记忆的资源。

沈从文《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曾用焦秉贞绘、朱圭刻《耕织图》与清初《燕寝怡情图》为例,说明清代妇女服装仍然沿袭晚明,如高髻、花钗、对襟外衣或水田衣、长裙、或加云肩,从万历到康熙、雍正。

甚至故宫博物院藏《雍正十二妃子图》里面的满清皇妃,都穿了汉族的衣服。

这倒是实的,有时候,审美习惯并不跟随政治规训,康熙年间出使北京的崔德中就注意到,汉族的女人又得穿着摺裳,上身穿明代衣服,头上装饰着彩花珍珠,出门的时候脸上罩着黑纱,有的骑驴而行。

于是大为感慨说,“女子则犹带明衣制矣,可爱。”

明衣冠可爱而清冠服丑陋,这当然是朝鲜人的固执见解,不过,对满清习惯的鄙夷,伴随的只是对汉族衣冠的偏爱。

朝鲜人从很早期就坚持穿着汉族衣冠,还把它看成是“文明”

的象征,《三国史记》卷首金富轼序文里,就历数新罗到高丽的服饰变迁,他说,到金春秋得到唐太宗皇帝所赏赐衣带,回到朝鲜推广,便以华变夷,而在后来文武王时,又改革妇女的服装,自此以后,衣冠才完全同于中国,而朝鲜也从此进入“文明”

相邻小说
你是年少的欢喜  我的兵种无限进化  在七零年代结婚有娃了  若是喜欢你  作精真千金只想当咸鱼[穿书]  大圈:冲出亚洲的华人第一hei帮  村里有个修仙宗门  掌上金珠  世界海军史探奇  灵气复苏,我的植物会变形  睁开眼,我亲了男主的白月光一口  与猫同行[快穿]  小青梅[八零]  神豪系统:天上掉下九千万亿  都市邪神入侵,原来我是候补神明  娘亲太野,父王管不住了  误闯妖孽高校:美男训练营  君非良善  千禧年半导体生存指南  白领穿越俏夫人:将军不离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