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中华小说网

第20章

根据甲骨文,可知早在商代就有对人体体表部位的记载,如:首、面、目、口、鼻、眉、耳、手、肘、肱、臂、足、胫、膝、趾、项、脊、腹、臀等;也有根据人体不同部位产生的生理功能而定名的,如孕、娩、乳、尿、血等。

但对人体内部的脏腑组织记载不多,只有&ldo;心&rdo;字。

甲骨文记载的疾病约有二十多种,其中大多是按照人体的体表部位来区分的,如疾首(头病)、疾目(眼病)、疾耳(耳病)、疾口(口病)、疾齿(齿病),疾舌(舌病)、疾自(鼻病)、疾项(项病)、疾手(手病)、疾肘(肘病)、疾肱(肱病)、疾身(腹病)、疾尿(尿病)、疾足(足病)、疾膝(膝病)、疾胫(胫病)、疾止(趾病)、疾育(产科病)、疾子(小儿病)等。

甲骨文中记载的疾病也有一些是根据疾病的主要特征得名的,如&ldo;疾言&rdo;,即说话困难或发音嘶哑;&ldo;疥&rdo;,是因易于结痂而得名;&ldo;蛊&rdo;,表示腹中有寄生虫;&ldo;龋&rdo;,为虫蛀牙齿。

这说明当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涉及到五官科疾病、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小儿科疾病。

此外,甲骨文中还有&ldo;疾年&rdo;、&ldo;雨疾&rdo;、&ldo;降疾&rdo;的记载,疾年指多病之年,雨疾、降疾指疾病的发生多如降雨,这些是关于流行性传染病的最早记录。

根据对甲骨文的研究,发现商朝已出现针刺、按摩、接骨、拔牙以及药物治疗等治病方法。

到了西周,虽然还没有出现专门的医学书籍,但有关人们对疾病的认识已散见于《周易》、《尚书》、《诗经》、《周礼》、《山海经》等当时的文献之中。

此时人们对疾病的认识较商代已有了明显的进步,已认识到热病、昏迷、浮肿、逆产和不孕等疾病,并有了固定的病名。

《诗经》中记载了古代疾病的病名和证候,如:瘨(癫狂)、闵(伤痈)、狂(疑)、首疾(头痛)、噎(气息不利)、疚(心忧惫之病)、朦(失明)、震(有娠)、身(怀孕)瞽(盲人)等。

《周礼》中也有肿疡、溃疡、金疡、疟疾、疥、瘅疽、足肿病、佝偻病、秃头、胼胁等疾病内容。

对疾病的诊断,《周礼?天官》记载:&ldo;以五气、五声、五色视其生死,两之以九窍之变,参之以九藏之动。

&rdo;。

在治疗方面,有人提出了&ldo;先味而后药&rdo;的治疗主张,即先用食疗,再用药治。

同时还提出饮食要与四时季节的变化相适应。

周代甚至出现了专管王室膳食的官职枣食医,这说明当时关于饮食疗法的经验已有相当的积累。

此外,针灸、按摩、导引等各种治疗方法在这个时期也已有所应用。

药物知识

商代的甲骨文中尚未发现关于药物的明确表述,但其中已有用鱼来散瘀血和用枣治疟疾的记载。

到了西周、春秋时期,药物品种增加,人们的用药经验也日益丰富。

此时虽还没有出现药物学专著,但在很多文献中都有关于药物的记载。

如《周礼?天官》中述的&ldo;五药&rdo;,可能是对药物的初步分类;书中还有对胆矾、丹砂、雄黄、礐石、磁石这&ldo;五毒&rdo;炼制的外用腐蚀药,这可能成为中国古代使用化学药物的最早记录。

《诗经》中也有关于药物的丰富记载,书中记录了大量的动植物,虽然没有明确指明这些动植物的药用作用,但是许多都是后世所使用的药物,如芣苢(车前)、藚(泽泻)、葛(葛根)、薇(白薇)、芩(黄芩)、虻(贝母)、荑(白茅)、壶(葫芦)、木瓜、枣等。

《诗经》中对一些植物的采集、采地及食用的效果也有一些记载。

病因学

西周时期的人们认识到,季节气候的变化与人体健康有一定的关系。

当时传染病被称为疠疾。

《周礼?天官?疾医》中记载:&ldo;四时皆有疠疾,春时有痟首疾,夏时有痒疥疾,秋时有疟寒疾,冬时有嗽上气疾。

&rdo;讲述了四时的常见病、多发病。

卫生保健

相邻小说
含羞  富有爱国精神的罗宾  翌嫁傻妃  注孤生反派被迫万人迷[穿书]  一只娘子出墙来  [韩娱同人]偶像萌于虎  [古耽]逢君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娱乐圈之养一只间七  狙魔特工  盲流  生化来袭  了不起的小短腿  你也是蘑菇吗  重生之将军总把自己当替身  随身男神:大神追妻法则  我在星际靠玄学养崽  兽世独宠:兽夫,太忠犬  小桥疑案  重生成新晋影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