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中华小说网

第21章

作者设计这样一个逻辑圈套,本意当然是要堵一切可能的反驳者的口。

既然他之为吴宓的密友和吴宓之改造日记均是唯有他和吴宓知道的秘密,而吴宓已死,则任何人都不能以没有证人或证据为由加以反驳了。

他未尝想到的是,这样一来,他同时也剥夺了任何人为这两个神话充当证人的可能。

因此,金文虽刻意为他辩护,也不能理直气壮地以证人自居,而只能默认或重申两个神话的前提罢了。

事实上,在金文中,关于&ldo;密友&rdo;之说的确没有提供任何证词,而关于改造日记之说,原是此文的主题,竟也只能虚张声势,含糊其词。

其据以证明吴宓修改日记的理由共三条。

一是强调日记已&ldo;损毁&rdo;,是&ldo;劫后余稿&rdo;,但损毁与吴宓自己修改显然是两码事。

二是强调五十年代镇反、肃反的&ldo;恐慌&rdo;背景,但从这背景不能推断吴宓必定修改日记。

三是搬出周锡光的&ldo;证词&rdo;,说吴宓&ldo;曾明示过周锡光,宓修改日记,为保护他人&rdo;。

读者本可期待金文在此处多费些笔墨,没想到只是虚晃一枪,紧接着的话是:&ldo;关键在,据周先生说,吴宓修日记,多用了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的手法。

&rdo;请注意,&ldo;修改日记&rdo;变成了&ldo;修日记&rdo;,话题已被偷换。

金文中多此类词义闪烁之语,想来不只是文风的问题罢。

相反,要堵反驳者的口却不太容易。

问题在于,《祭吴宓》一书设计的逻辑圈套之成立仅是抽象的,在具体编造两个神话本身的内容时不能不涉及事实,于是难免露出破绽。

何况作者在编造时实在粗心,你可以说他大胆到了盲目的地步,留下太多的硬伤。

例如,关于第一个神话,作者所自吹的拜师于吴之英的经历是他得以结交于右任、又经于右任结交吴宓父子的王牌资本,在所谓&ldo;异姓手足&rdo;之缘起中据有重要地位。

可是,唐振常先生的文章(载于《文汇读书周报》6月21日)业已指出,吴之英死于1918年,而据张紫葛著《在宋美龄身边的日子》一书的&ldo;作者简介&rdo;,张紫葛生于1920年。

张紫葛的辩护者们恐怕永远不会有勇气来向我们解释,张是如何能够拜师于一个在他出生两年前已经死去的人的。

又如,关于第二个神话,《祭吴宓》所举吴宓改造日记的一个主要例子是:1944年吴宓受成都燕京大学之聘,从昆明先乘飞机到重庆,与他&ldo;一起相处往还了6天&rdo;,而在日记中却改写为坐汽车离昆明,经贵阳、遵义、重庆到成都。

可是,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的《回忆吴宓先生》一书中,至少有三篇文章忆及吴宓的这次进川,其中,关懿娴谈到当时与吴宓在贵阳的相见,缪钺、王树仁谈到当时在遵义浙江大学听吴宓作《红楼梦人物分析》之演讲,缪钺还谈到浙大教师们与吴宓欢聚的情景。

作者及其辩护者再厚颜,恐怕也不敢说这些回忆文字是回忆者们在《祭吴宓》出笼七年前预先共同作的伪证吧。

季石的文章(载于《文汇报》5月29日)已经提及这一材料,而金文却对此避而不谈,仅在当时昆渝交通多么发达上说些不着边际的话。

《祭吴宓》一书之伪,不仅在情节的编造上,更在吴宓形象的彻底歪曲和丑化上。

凡是稍微了解吴宓的作品和为人的读者,都很容易看出该书所描绘的那个&ldo;吴宓&rdo;与真实的吴宓风马牛不相及。

即使对吴宓无甚了解,只要有基本的鉴赏力,也会受不了书中弥漫着的恶俗趣味。

只要随手翻一翻回忆和研究吴宓的文章,便可知吴宓的道德文章有口皆碑,其最显著的特点是真诚,如冯至所总结的:&ldo;总观吴先生的一生,他忠于他的主张,尽管他的主张不完全符合实际;他忠于爱情,尽管爱情遇到挫折和失败;他忠于他的理想,尽管理想难以实现,但他始终如一,耿介执著,从未依附过任何权势,或随风向而转移,??这品格是十分可贵的。

&rdo;(《第一届吴宓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3月)然而,在张紫葛笔下,吴宓却成了一个热心政治、见风使舵、工于心计、勾心斗角的猥琐小政客。

当然,这并不奇怪,我们很可体谅作者只能在其心灵水准所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编造。

相邻小说
碎句与短章  穿越之唐时明月  爱情不风流(短篇集)  一人之下:海陆空最强生物  道侣  农门纪事  魔王非要当我魔后  别急,容我先开一局游戏  魔王看上勇者之后[西幻]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穿成阴鸷昏君的病弱小伴读  汉风再起之帝国时代  豪门宠婚,爵少你别闹  三国:开局擒杀张飞  将夜  云深清浅时  末世小娇妻  老公总是偷穿我内裤  没有姨妈巾的世界  抢个红包做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