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浏览器扫描二维码访问
(例:UC浏览器、QQ浏览器)
精彩阅读中华小说网

第19章

虽然天理就在人心,但人并不是生来就知道什么是天理,什么不是天理。

朱熹认为要想认识天理,必须依照《大学》的教导格物、致知。

他说,天地万物都有理,所谓格物就是即物而穷理,针对一事一物讲明、探索其中包含的天理。

人心都有知(这里的知是指对儒家伦理的了解),但这知开头总是片面的、肤浅的,要想把这一点知扩展开去(致知),必须借助于格物。

今日格一物,明日格一物,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豁然贯通,&ldo;众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rdo;(《大学章句》)。

他的知虽不从格物来,但格物可以对致知起启发和辅助作用,这种对格物的肯定,多少有利于自然科学的研究,清末人们把自然科学称为格致,与他是有关系的。

另外,朱氏所谓豁然贯通并非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乃是一种对于本体‐‐理或性的神秘顿悟。

朱熹生前由于政治的原因,他的学说曾被朝廷称作伪学,一度受到压制打击。

但他死后不久情况就根本改观了。

北宋以来,《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地位逐渐提高,经朱熹表彰,影响更大,编为四书,重要性几乎超过五经。

朱熹的《四书集注》从元代到清代,一直是士人的必修教科书,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反对它会遭到严厉的惩罚。

一种学说处在这样的特殊地位,不可避免地要走向僵化,明代以后朱子学正好走了这条路。

朱子以后新儒家的另一重要代表人物是明代倡导心本论的王守仁(公元1472‐1529年),人称阳明先生,他的学说被称为王学或阳明学。

他认为当时的人们把儒学当作纯学问甚至做官的敲门砖,而不用来修养身心,产生了不小的流弊。

他还认为流弊的根源在于朱熹提倡的理学在理论上有问题。

朱熹认为理在万物,要即物穷理。

王守仁认为理不在物而在人心,因为&ldo;心即理也&rdo;(《传习录》中)。

王守仁原来也是学朱子学的,为实践&ldo;格物&rdo;的理论,曾面对竹园&ldo;格&rdo;了七天七夜,不但一无所获,而且病了一场,从此开始怀疑朱子学,特别是它把心与理分而为二的倾向。

一度潜心于佛、道,颇有所得。

后来他被贬到贵州龙场驿(今修文县)做官,仍旧苦苦思索心、理关系问题,一天夜里突然悟到:&ldo;圣人之道,吾性(心)自足&rdo;(《年谱》),于是大呼大跳一番,从此&ldo;悟道&rdo;,走上心学之路。

所以王学的是他在朱子学中发现,但在朱子体系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促使王学产生的酵母则是佛道,特别是禅宗的明心见性之学。

禅宗认为人心即是佛性,王守仁认为人心即是天理。

当然这心是指人的本心。

本心是天理与明觉的统一,所以天理自然能发现于心,本心发出来的也必然是天理。

理对于朱熹的&ldo;心&rdo;是外在的,而对于王守仁的&ldo;心&rdo;则是内在的,这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从伦理观上说,朱熹是要用道德规范(义务)去管束人,王守仁则变为用道德自觉(良心)去管束人。

从世界观上说,朱熹的理既是自然规律,又是道德规范,他主张通过格物从前者推出后者,其实行不通。

王守仁&ldo;心即理&rdo;的理论,只涉及道德良心,道德观念,而不涉及自然规律问题,也就是说不再把两者拉扯、混淆在一起,显然比朱熹简易、直捷,特别是它大大高扬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教人自尊无畏,不盲从外在权威,即使是儒家圣贤。

他曾说过:&ldo;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rdo;(《传习录》中)真理要由自心认可,自心不认可的,即使出自孔子也不能相信。

自心认可的,即使出自普通人,也不该轻易否定。

王守仁确立了自己的基本思想之后,曾经多次改变自己的&ldo;教法&rdo;,从不同角度宣传自己的基本思想。

相邻小说
最后两千块  庶子为王  和直男竹马告白后他失忆了  被克系男友偏宠的强悍金丝雀  异兽废柴  反派女配你支棱起来[快穿]  天降福星  [综漫]在高专当保姆  算你狠  一姐跟我炒CP  温柔的野兽  老房子的春天  影帝养了只兰花精  善气迎人  钓系美人手撕花瓶剧本后爆红了  定海浮生录  从相声开始的巨星  穿成了恶毒女配后  他们都说朕是傀儡  彼可敌仇